產後媽咪身心調適問題
部分婦女在生產後,會產生一些情緒低落或心情不穩定現象,但這些現象大部分會在幾天後消失,少部分症狀嚴重之個案,便需要專業協助介入治療。
但因為這些症狀可能是不自覺,或常被家屬或周遭親友忽視,以致無法及時給予適當的幫忙,而造成個人及家庭的困擾,甚至傷害等情況。
根據Rubin (1961)所提出的母親角色分期,隨著產後媽咪的母性行為,可分成3個階段:
●接受期(Taking in Phase),產後2-3天
產後2-3天,此階段媽咪會將重點聚焦在自己身上,例如親朋好友來探望時,會講述自己的生產過程經歷的痛楚,心態上尚未進入母性角色。
●緊執期(Taking hold Phase),產後3-10天
漸漸將生活重心移轉到寶寶身上,開始學習如何做好母親的工作。
●放手期(Letting go Phase),產後10天-3個月
已經完全接受自己的母性角色,母乳技巧相對提升。
為什麼會發生產後憂鬱症?
產後憂鬱症發生的原因目前仍不明,可能跟生理、心理及社會因子有關,例如:周產期發生重大生活壓力事件、生產時體力耗費及生產經歷重大身心創傷等,亦可能引起產後憂鬱後遺症;此外產後媽媽須負擔照顧新生兒的角色,或因懷孕造成身體外觀的改變等,也會造成憂鬱。
●產後情緒障礙的分類:
1.產後情緒低落(postpartum blues)
2.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
3.產後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
如何知道自己有無產後憂鬱症
建議產後媽媽可以利用下面兩個問題,進行簡易評估:
1.過去一個月,是否常被情緒低落、憂鬱或感 覺未來沒有希望所困擾?
2.過去一個月,是否常對事物失去興趣或做事 沒有愉悅感?
如果上述兩個問題的確發生在您的身上時,我們強烈建議您告訴您的配偶或尋求親友協助,或透過心理衛生機構協談及轉介。同時也可以將您目前的狀況告知您的婦產科醫師,家庭醫師或精神科身心科醫師,以適時提供診斷、會談及必要的藥物協助。如果常常會出現想要傷害自己的念頭時,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以避免傷害發生。
如何因應情緒低落或產後憂鬱症?
●自我生活調適,尋求支持與協助
產後情緒低落(postpartum blues),通常在產後的3-4天發生,而第5天最明顯;通常產後兩周內就會消失。大部分的個案只需要家屬、朋友多予照顧與支持即可恢復。因此建議新手媽媽照顧新生兒時,須利用嬰兒睡眠時,多讓自己的身體獲得適度休息,不要陷入過度疲憊或睡眠不足的狀態。其他家人也要分擔及減輕產後媽媽的家事等勞力工作。如果可以的話每天可以撥出一小段時間外出散步,給自己一些喘息休息的機會,同時應適度的向家人或親朋好友說出您的感受,並尋求他們的幫忙。也可以跟其他產後媽媽分享彼此的經驗與心情,將能得到相當的幫忙。
●尋求醫療與心理衛生資源
如果產後情緒低落的症狀無法改善,甚至持續時間長達兩個星期以上時,建議應立即尋求協助。您可至各醫療院所婦產科、家庭醫學科或精神科(身心科)尋求協助,或可洽各縣市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尋求相關心理衛生服務資源。對於產後憂鬱症(postpartum depression)的治療,通常及早診斷及早治療時,越容易成功治癒。如果有產後憂鬱症時,切勿慌張,通常醫師會給予抗憂鬱藥物,並輔以會談諮商或進一步給予心理治療。此時,如果需要持續哺餵母乳者,可與您的醫師密切討論用藥成分及劑量。
●積極接受診療,避免病症加重
如果發生嚴重產後精神病(postpartum psychosis)時,產後媽媽除了會出現情緒激動不穩定、哭泣、個性行為改變之外,甚至會出現妄想或幻覺現象,有些還會出現誤認嬰兒已死亡或被掉包等幻覺,根據國外統計產後精神病約有5%的自殺率及4%的殺嬰率,必須接受積極治療,以免造成不幸。
結語
透過上述的介紹,能讓孕期產後媽媽及家人們辨識產後媽媽是否處於高風險狀態,進而予以尋求家人支持及醫療照護。此外,大部份的產後媽媽都會有輕微產後憂鬱現象,而這些不舒服的症狀,可在家人及朋友的關懷與支持下可以很快的獲得緩解,所以不要羞於表達自己的情感,一旦出現症狀加重或久久不能改善時,應立即偕同家人尋求醫療的幫助。
給家屬的一段話
產後憂鬱或產後憂鬱症可能常被忽視或不自覺,因此常無法得到家人或親友及時的支持及抒發。我們希望透過產後憂鬱症介紹,讓家屬們了解,經由一些簡單的對談聊天,給予傾聽、陪伴及支持,是能讓產後媽媽們自在地談敘個人想法及感受,並讓其情緒獲得抒發。同時產後媽媽在照顧新生兒時,需耗費相當的體力,也常致睡眠不足,因此,所有的家人應該去分擔照顧新生兒及家庭勞務,減輕產後媽媽的身體負擔;平時多關心產後媽媽,如果發現有產後憂鬱的現象且長時間無法緩解,甚至加重時,應立即尋求醫療協助。(國民健康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