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其婦幼醫院 網路掛號

保健衛教 -幼兒疾病

嬰幼兒常見感染與疾病
2017-10-30
資料來源:黃泰穎醫師

寶寶剛出生時體內因有來自母體的抗體,同時在家人的細心呵護下通常不太容易生病。但是隨著年紀增加,來自母體的抗體約在6個月大後逐漸消失,同時往外接觸的機會也隨之增加,可預期的是寶寶生病的次數也開始明顯增加。本文就嬰幼兒期間常見幾種疾病做簡單介紹,以免心肝寶貝真的生病不舒服時,身為父母常焦急萬分不知所措。

★新生兒黃疸
     新生兒出生後,由於生理性的胎兒紅血球壽命較短及破壞過多、肝功能未成熟等原因,可引起其體內的膽紅素產生增加,導致血液中膽紅素的含量增加而出現黃疸現象。但隨著孩子一天一天地長大,上述可引起血中膽紅素含量增加的原因漸消除,孩子的黃疸亦將逐漸消退。所以說絕大多數新生兒的黃疸現象是生理過程,而並非為疾病的表現。

1.黃疸的種類
(1)生理性黃疸:生理性黃疸大都在出生後第2-3天出現,4-5天達到高峰,之後逐漸減輕,並在14天內消退。新生兒的生理性黃疸,不需進行特殊治療。
(2)病理性黃疸:病理性黃疸的出現,意味著孩子可能伴隨有較為嚴重的疾病。其中以溶血性疾病、感染、膽汁淤積、多種代謝性疾病等為常見原因。如不及時診治,可能會發展為膽紅素腦病(亦稱為核黃疸)而危及生命,或留下嚴重的後遺症。所以,在發現孩子出現上述非生理性黃疸現象時,應及時送孩子去醫院診治。 

      病理性黃疸的出現,意味著孩子可能伴隨有較為嚴重的疾病。其中以溶血性疾病、感染、膽汁淤積、多種代謝性疾病等為常見原因。如不及時診治,可能會發展為膽紅素腦病(亦稱為核黃疸)而危及生命,或留下嚴重的後遺症。所以,在發現孩子出現上述非生理性黃疸現象時,應及時送孩子去醫院診治。

2.黃疸的治療
單純的黃疸只需要照光治療即可,如為疾病所導致,除採照光治療外還需找出病因才能根本解決問題。在家裡照日光燈及曬太陽是無所助益的。
★新生兒及嬰幼兒發燒
        年齡28天以下的嬰兒稱為「新生兒」。新生兒發燒跟其他年齡層兒童發燒不一樣。新生兒發燒代表發生急性感染,雖然大部分是病毒感染,通常會自行痊癒,但有少部分是細菌感染,潛藏著致命的危機。由於不成熟的免疫系統,無法有效限制細菌擴散,細菌常會順著血流散佈到全身各個部位,演變成菌血症、腦膜炎、肺炎、骨髓炎、化膿性關節炎、或泌尿道感染等多重器官感染。
       根據統計,發燒中的新生兒即使外觀看起來正常,活力、食慾沒有明顯異常,仍有7%的寶寶潛藏著嚴重的細菌感染,病程進展會快到超乎想像!

1.診斷與治療
         新生兒發燒常常需要靠住院檢查才能查出病因。所以若確定不是因為穿太多或其他生理因素造成的體溫偏高,通常都需要給醫師評估。若無法由身體檢查發現病因,就必須要辦理住院,靠抽血、驗尿、甚至腦脊髓液檢測來診斷,再對症下藥加以治療。三個月大以內新生兒發燒也是不能忽略。此類嬰兒一旦出現無症狀發燒,須立即送往醫院診治,通常會安排住院檢查,因為此類嬰兒抵抗力較弱,較容易有其他併發症的產生,家長們千萬不可以輕忽。
         發燒只是一個現象、一種症狀,而不是一個「病」。許多的疾病都會有發燒的現象,發燒是代表身體有某種反應存在。所以面對一個發燒的寶寶,我們要做的是尋找發燒的原因,而非只求退燒。面對寶寶發燒,區分是哪裡的感染、什麼病菌的感染、需不需要特別的治療才是最重要的。

★泌尿道感染
「泌尿道感染」是泛指從腎臟、輸尿管、膀胱到尿道的各種感染。造成嬰幼兒尿路感染之途徑,95%以上是因細菌經由尿路逆行上去。其他原因如嬰幼兒之免疫系統發育未臻成熟,男嬰之包皮過長,合併有泌尿系統結構異常,排尿或排便習慣不良等。
1.症狀

        發燒是尿路感染在兒童最常見的症狀。不同年齡層的「泌尿道感染」會有不同症狀產生,剛出生的娃娃可能只有發燒、食慾減弱、活動力低、呼吸變快及哭鬧不停等情形出現;嬰幼兒時期則可能有不明原因發燒、食量減少、生長緩慢等情形;大小孩及青少年則會有頻尿、解尿疼痛、尿急或是腹痛、腰痛等較為典型的泌尿道感染症狀出現。成人尿路感染通常是上行性感染(ascending infection)造成的;兒童的尿路感染卻通常是泌尿道構造或功能之異常所引起的,其中膀胱輸尿管逆流(vesicoureteral reflux, VUR)是最常見的原因。長期的VUR還會造成腎臟的傷害,嚴重時甚至造成腎功能受損。
2.診斷與治療

        對於懷疑患泌尿道感染的病童,我們會做尿液檢查,並進一步作尿液的細菌培養,加以確定。影像學檢查方面,超音波檢查可能發現水腎或輸尿管擴大,但逆流程度不嚴重者,超音波檢查結果可能是正常的。診斷VUR最重要的工具是排尿中膀胱尿道攝影術(voiding cystourethrogram (VCUG)),可觀察逆流的情形。另外核子醫學檢查DMSA renal scan可檢查出腎臟的疤痕,根據受損情形,可估計VUR對腎之長期影響。
      針對新生兒及幼兒的泌尿道感染,因為擔心產生敗血症的併發症,建議住院接受靜脈注射抗生素,大約會需要10天至14天左右的治療時間(包含靜脈注射及口服抗生素治療)。而大小孩及青少年若無全身性症狀,可在門診接受口服抗生素治療。經檢查出有潛在先天性泌尿道系統異常的話,依其嚴重度需接受長期的預防性抗生素治療或外科手術的矯正。

★玫瑰疹
        玫瑰疹是一種病毒感染,主要為皰疹病毒第6型及第7型最常見。這是一種良性的疾病,很少有併發症或後遺症,通常是一歲左右小孩常見的感染的疾病,較好發於晚春及晚秋季節。三歲以下的幼兒幾乎都會罹患。好發於6-18個月大的寶寶,尤其8-9個月大的孩子最多。事實上,幾乎所有的寶寶在12歲之前,大多都會得過玫瑰疹。此病一年四季都可見,不過3-6月的病例較多,可能是經由唾液等口腔分泌物所傳染。

1.症狀
      在未發疹時,最主要的症狀就是發高燒三到五天。大部分的病童發燒時體溫會在 3840左右,平均會在39,反反覆覆的高燒是一個大特點。雖然少數病童會合併有哭鬧不安或厭食的情況,絕大部分的病童仍然可以正常玩耍,精神、活動力在高燒時仍然很好。少數病童會有些輕微的咳嗽或流鼻水的症狀,但是大部分的病童除了高燒之外,可以說完全沒有其他的症狀。
    在幾天反覆的高燒之後,就進入了發疹期。特別的是,在一進入了發疹期時,之前的高燒也迅速消退,體溫開始恢復正常,幾個小時後開始在身上出現玫瑰色的小疹子。通常會先在軀幹開始出現少數約0.20.5公分大小、輕微突起的粉紅色小疹子。爾後慢慢疹子增加,會在頸部和四肢也出現。
    這些玫瑰色的疹子通常不會癢,也不會有水泡出現。原來個個界線分明的疹子隨著數目增多,會慢慢融合和慢慢消退。在一到三天的時間內,由少數疹子慢慢增加、融合再消退。有時候,在發疹期初期會合併有輕微的腹瀉。

2.診斷與治療
       由於玫瑰疹初期無明顯症狀,因此對醫師來說,在診斷上是個挑戰。在臨床上,若醫師檢查過後無其他感染跡象且寶寶精神活動力極佳,醫師會建議家長先觀察寶寶的情形2-3天,若寶寶仍高燒不退,則需進一步抽血或驗尿檢驗以排除身體潛在的其他感染。
      基本上,嬰幼兒玫瑰疹以採取症狀治療為主,因為玫瑰疹屬於良性疾病,因此家長不需要過度擔心,也不需特別照料,只要靜待病程結束,讓寶寶自行恢復即。

 

★細支氣管炎
      小兒細支氣管炎大多是病毒感染,會造成下呼吸道管壁發炎腫脹,分泌痰液阻塞呼吸道,引起幼兒發生咳嗽、喘鳴聲及呼吸困難的一種下呼吸道感染症。
     大多發生在冬季,以呼吸道融合體病毒感染最常見,其他呼吸道病毒也可引起,易發生在2歲以前孩童,尤其6個月以下嬰兒。

1.症狀
        初期症狀似感冒,有微燒、流鼻水、咳嗽,接著逐漸咳嗽加劇,呼吸速率變快,吐氣出現喘鳴聲,肋骨間及肋骨下方與腹部交接處皮膚隨呼吸出現凹陷起伏呼吸喘的現象,餵食停頓或餵食困難,甚致因嚴重呼吸道阻塞導致缺氧而嘴唇發紫,有呼吸衰竭的危險。

2.治療與預後
        細支氣管壁發炎分泌痰阻塞管腔,需積極拍痰,拍痰後採姿勢引流;供給氧氣及吸入性蒸氣、化痰藥或支氣管擴張劑;若食慾不佳則以點滴注射補充水份及營養。
       整個病程需1-2星期才會痊癒,急性期約1星期,咳嗽會較久,若病童反覆出現細支氣管炎或一直不見好轉,需考慮除呼吸道感染外,是否合併有其他問題,如嬰幼兒氣喘、胸腔內發育構造異常壓迫支氣管、免疫功能低下等。醫師會依臨床需要做進一步的檢驗及治療。

★急性中耳炎
1.症狀
兒童急性中耳炎可能出現的症狀,包括發燒、耳痛與伴隨出現的躁動不安、睡眠進食習慣改變、抓耳朵、耳鳴、聽力障礙、耳朵滲出液等。兒童急性中耳炎的症狀多變,且常無特異症狀。抓耳朵對中耳炎診斷的敏感性與特異性均不佳。發燒可有可無,也可能在完全沒有症狀的情況下被發現無症狀化膿性中耳炎。

2.治療與預後
       小兒急性中耳炎的治療以抗生素為主,治療時間以10天為原則,治療效果不佳或有其他併發症時宜延長治療時間。如果有較嚴重的症狀如高燒不退、乳突炎等則需要耳膜切開引流膿液。但是約有10%的小兒無法於三個月內恢復,中耳腔會持續性的積液,影響聽力及學習甚鉅,這些小朋友就可能需要藉助通氣管置入術來幫忙,可以將中耳裡面的積液甚或膠狀黏液引流而出,恢復原有的聽力。大部分的通氣管都會在一年內會自行脫落,只有少部分才需要由醫師取出。中耳積液和游泳、洗澡耳朵進水無關。
        急性中耳炎後的中耳積水,造成的聽力損失平均約有十五~二十分貝;對需要大量音聲刺激來幫助語言學習和大腦活動的小朋友而言,是不可忽視的損失。幸好,這樣的聽力損失在中耳腔的積水自行消退了以後,就能恢復正常。

          如果已經裝置通氣管或是曾經裝置過通氣管的病童,也應該找醫師好好的定期追蹤,以免已經產生了其他的併發症發生而不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