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其婦幼醫院 網路掛號

保健衛教

小兒肥胖與成長不良
2012-01-30
資料來源:郭紋伶醫師

兒童在生長發育期間,肥胖或成長不良的問題時常會困擾著不同的家庭,在門診中常會遇到家屬詢問:「我的小孩一直吃,體重太重怎麼辦?」而另一類問題則是擔憂:「我的小孩都不吃飯,長不大怎麼辦?」以下分別就小兒肥胖與成長不良如何定義及需要注意事項作簡單介紹。

《小兒肥胖》

Point 1 成年後的體重與2至5歲時的體重有關

成年後的體重通常跟出生體重無明顯相關,但研究顯示可由2至5歲時的體重預測成年後的體重。學齡前肥胖的小孩有40%長大後持續肥胖,學齡期的肥胖兒童有70%長大後會成為肥胖成人,而肥胖青少年則有80%的機會長大後仍是肥胖。因此肥胖症應早期治療,否則這些小朋友有很大的可能終身將面臨肥胖所帶來的各種疾病困擾。

Point 2 判斷小兒肥胖要看BMI
兒童由於身高的差異,所以診斷肥胖除了參考體重百分位外,必須計算BMI(身體質量指數)值。
BMI計算公式為:體重(公斤)÷身高(公尺)的平方
舉例:體重25公斤身高120公分,則BMI計算為25除以1.22等於17.36,計算完後可對照下表判斷兒童是否肥胖。

Point 3肥胖兒童大多是外因性肥胖
肥胖的原因大致分為內因性與外因性,內因性是指特殊疾病造成的病態性肥胖,包含代謝或內分泌異常、遺傳疾病、中樞神經問題、藥物、心理疾患等…外因性肥胖是易胖體質攝食過多營養而熱量消耗過少造成的肥胖。絕大部分的肥胖兒童都是外因性肥胖,兒童肥胖的結果不但未來容易得到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成長過程中也容易傷及自尊心,產生憂鬱、發生性早熟,皮膚病以及睡眠呼吸中止的現象。

Point 4肥胖小孩若出現黑棘皮症要小心高血糖
有些肥胖小孩在頸部、腋窩或皮膚縐折處會有皮膚黑黑粗粗的現象,常被家長誤以為是小朋友沒洗乾淨的關係,但其實是跟肥胖造成糖尿病的現象有關,叫做黑棘皮症。這是因為肥胖身體已經出現了胰島素阻抗,身體開始對胰島素不敏感,導致胰島素需大量分泌才能有效控制血糖,大量的胰島素會導致皮膚縐折變黑變粗。此時,若好好開始控制體重,則肥胖改善後,黑棘皮症也會漸漸消失;但若沒有控制,則有一天胰島素再怎麼大量分泌也無法控制好血糖,就形成糖尿病了。

Point 5家人有三高症狀,小孩要及早控制體重
肥胖孩童常與家族體質密切相關,所以若家中有人患心臟血管疾病、高血脂症、糖尿病、高血壓或高膽固醇者,應及早積極控制體重,才能免除未來與家人產生同樣疾病的命運。另外,若兒童短期內體重急速上升,或已有因肥胖而煩惱的心理狀況時也應就醫檢查並開始控制體重。小兒體重控制目標是先讓體重不再增加,而非激進的減肥,因為兒童還會長高,只要體重不再增加,一至三年,隨著身高拉長,身材便可慢慢達到正常。門診中會由醫師與營養師建議改變食物成分和攝取的熱量,力行運動計劃與改變兒童易胖行為,若能由全家一起參與治療,則成功機會更大。

《小兒成長不良》
嬰兒或孩童的體重增加緩慢,無法達到同年齡第三百分位的情形,或是沒增加反而減輕,即為「成長不良」。一開始常常沒有顯著的症狀,只反映在體重與身高的不足,但有時會合併發育遲緩、情緒異常、胃腸、或神經肌肉方面的症狀。

Point 1常見攝取熱量不夠造成成長不良
通常成長不良最主要的原因是營養不良,即為攝取熱量不足。門診中會先問診及身體檢查排除特殊疾病造成的可能原因,例如:中樞神經構造異常、感染、胃腸吸收不良(如慢性腹瀉)、寄生蟲感染、胃食道逆流、心肺疾病、內分泌疾病、先天性疾病等。若問診及檢查看起來都不像特殊疾病,則懷疑小孩是熱量攝取不足的原因,這時候會先請父母紀錄數日的飲食狀況,包含食物的種類與份量,計算一日攝取的熱量是否有達到小孩成長所需要的卡路里數。另外,醫師也需觀察孩童的家庭關係與對人的反應。少數小孩是因為父母忽視,餵食不夠,或家庭氣氛不良的心理因素導致食慾減低而造成攝食熱量的不足。

Point 2試著增加熱量並觀察成長狀況
若是家庭環境因素或心理因素,則需社工或心理師介入,若排除家庭或心理的因素,對於這些疑似熱量攝取不足的孩子,治療為試行「熱量挑戰」。由醫師與營養師計算孩童一日所需的熱量,建議食物的份量,兩餐間進行適量的運動來促進孩童的食慾,並提供一些小技巧引起孩子對食物的興趣,試著供給孩童足夠的成長熱量30天,然後觀察體重是否有增加。若體重明顯的增加,則繼續治療,每個月追蹤一次。若持續3個月體重都能穩定成長,則小孩大致沒有問題,可先不多做檢查。但若體重仍無增加,則要做進一步檢查以排除上述構造、感染或內分泌造成成長不良的特殊疾病。